当幼儿园“普惠化”喜大普奔之时,我们在此想与各位探讨:中国
托育市场崛起的时机是否已至?
50年中国托育行业的“由盛极衰”
追溯新中国托育机构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托育行业脱胎于借鉴前苏联,是为了鼓励妇女们参加劳动生产而增设。根据1950年《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当时全国公私立的保育机构共有643个,收托儿童31794人,一年之后保育机构数量迅速攀升,翻了4倍多,达到近2万处,收容儿童近58万,尤以农忙托儿所和工矿托儿所发展最快。
60年代到70年代时我国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企业福利,由包括各企事业、机关、部队等集体组织,自筹经费为解决职工后顾之忧,成为托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初步形成,自1978年起,一系列的托育服务体系逐渐确立,从中共中央、国务院顶层设计,到教育部、卫生部逐步细化实施方案,规范和发展托育服务行业成效进一步体现,根据1995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数据,全国各级托儿所、幼儿园近45万所。
45万所并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中国教育概况——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数据,2017年全国共有幼儿园数量为25.5万所。
托儿所、幼儿园数量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出生率放缓导致,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以1997年至2007年,十年间的数据来看,国有企业从25.4万户减少至11.5万户,逐渐从集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事业单位剥离社会职能,作为福利和出于社会责任主办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数量也相应大幅减少,托育服务体系逐渐瓦解。
取而代之的是,民营资本开始逐渐作为补充,进入这一领域。
供给不足,又现政策鼓励
但从现状来看,民营资本在托育行业的介入还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远远无法作为集体力量的代替,所以导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托育发展的现状并不乐观。
根据《中国0-3岁儿童托育服务行业白皮书》显示,2014年数据,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5个成员国中,约有1/3的0~3岁婴幼儿受到不同形式的正式照料,发达国家入托率在50%左右,而我国,根据国家卫计委2016年的调研结果来看,
城市3岁以下婴幼儿在各类托育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1%,从身边的经验来看,大部分婴幼儿的照料也通常是由家庭完成的。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国内没有托育的需求呢?
从宏观层面来看,随着中国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核心化和居住方式分离化的社会转变,家庭照料能力弱化、女性职业发展意愿强烈、抚育成本上升、科学育儿观念发展等问题非常普遍,似乎都能指向家庭对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的日趋强烈。
上述调研还同步呈现出以下问题:
1)35.8%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存在托育需求,无祖辈参与照看的家庭托育需求达43.1%。
2)在祖辈参与照看的家庭中,33.8%的家庭仍表示有托育需求。
3)69.7%的家长希望将孩子送往专业的托育机构,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激发未来的潜能。
4)孩子入托的原因主要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占69.7%);“让孩子有玩伴”(占60.0%);“减轻老人负担,让老人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占44.1%)。
基于以上需求方的释放,一方面是为了消弭与发达国家在学前儿童教育方面的差距,另一方面出于对女性发展意愿和生育意愿之间的平衡。我国近年来托育方面的呼吁和倡导也不绝于耳。
根据亿欧智库统计,2018年将“婴幼儿照护和托育”相关内容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共有8个省市,包括上海、江苏、福建、湖北、陕西、青海、安徽和贵州。
而上海,以先行者的姿态,于2018年4月率先出台 “1+2”文件:由市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和加强本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由教育、食药监、工商、民政、公安、消防、住建等16部门联合出台的《上海市3岁以下托儿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落到了实操层面。
近日,发改委等18部门共同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也反映出托育服务体系进入“顶层设计“阶段。《方案》中共列出27项社会领域公共服务重点行动,其中“增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甚至排在了“扩大城乡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之前,可见重视程度之高。
“增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提出将制定相关准入标准、管理规范、从业要求、操作流程等,同时鼓励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
政策+需求双推动下的市场表现
从“上海市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信息管理平台”获悉,已有33家营利性托育机构获审验通过,而MoreCare茂楷婴童学苑是第一批就获得《依法开展托育服务告知书》的营利性托育机构,亿欧智库想以MoreCare为切入点,一窥主要行业的市场表现。
MoreCare茂楷婴童学苑从2017年正式涉足幼托领域,提供包括全
日托、科学养育、基于兴趣的通识教育、父母课堂和家庭咨询全方位的服务。截至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济南、武汉等地开园区9家,预计2019年还将在南京、西安、成都等城市陆续开园,累计增设至32家。
2019年快速的开园速度似乎能印证早托市场的逐渐升温,快速抢占市场,在蓝海时期突破品牌的地域性限制,成为“头部玩家“突围的策略。但亿欧智库认为,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实验性的,因为目前的情况是,
需求的旺盛程度与城市发展阶段息息相关。
为何上海的托育市场能够先行?是因为上海市妇联2017年初进行的调查证实了本地需求:88%的上海户籍家庭需要托育服务,上海有超过10万的2岁儿童需要托育服务,而上海市集办系统与民办系统合计招收幼儿数仅为1.4万名,缺口巨大,但其他城市是否存在巨大的刚性需求?特别是市场更为广阔的非一线城市,是否已经从“祖辈带娃“向”机构带娃“理念进行转变呢?
其次,幼托行业说到根本还得
回归教育的本质即师资的问题,特别是婴幼儿阶段,家长的试错成本尤其高,国家卫计委2016年的调研中还有一项结果显示的是:更多的家庭倾向的是公立托育机构。在我国现阶段优质幼师数量相对紧缺的背景下,如何保障优质教师资源,建立起品牌?
MoreCare的经验是成立专属的师资培训中心,筛选合格的老师并进行再培养。MoreCare联合创始人郑启煌先生告诉亿欧智库:“MoreCare在老师筛选的第一阶段录取率仅有1%,之后再进行持续三个月的密集培训,进入园区之后,也有定期的进阶训练来保证老师的学习能力。”
另外,亿欧智库参考MoreCare茂楷婴童学苑所提供的用户人群画像来看,其主要客户群体为城市的中产家庭,新消费阶层的80后、90后,他们育儿理念相对超前并希望孩子接受国际化教育。
行业需要面临的还有消费者分层,不同消费者的付费初衷和目的都是不同的,考验品牌是“因地制宜”的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能力,而这背后是企业的管理、运营、甚至是教研和师资的全方位大考。
亿欧智库认为,
中国的托育市场可能讲不了海外的故事,需要理性看待。且政策鼓励下的行业势必会经过“草莽丛生“的时代,但正如”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我们应该尊重的是那些认真打磨产品和服务,做口碑和良心教育的企业,因为孩子才是未来。
本文来源于:亿欧网(https://www.iyiou.com/intelligence/insight93086.html)